前言:记录,为了不让痛点被遗忘
作为一位移居美国近二十年的华裔母亲,我选择写下这段经历,不是为了控诉,更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一份心底的呼唤——关于教育、关于孩子、关于这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
在这个多元而分裂的时代,我看到“政治正确”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悄无声息地影响着美国的方方面面。更让我意识到,这些问题已渗透进美国教育最深层的土壤,也悄悄地重塑着美国年轻人的道德理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相信我的经历绝非个案!期望能以此带给更多人深度思考......
孩子的梦想,从努力开始
2025年我的女儿迎来了美高十年级毕业暑假!为了实现“爬藤”(上美国常春藤名校)梦想,她连续考完了5门AP课并参加了全美通过率仅5%的某州立大学暑期科研项目。孩子从小到大没离开过父母,对所有人都不设防,是个典型的“傻白甜”性格。冷不丁要投入到近一个月的集体生活,并从事高强度、密集型的科学实验和研讨会,我很担心她的生活自理及适应能力......所以决定做个“陪读妈妈”跟随过去,一方面照顾她生活起居,另一方面也试图教会她如何适应团队合作、与陌生人相处。没想到,戏剧性的事果然发生了!
暑期夏校,在来自全球各地的家长和“学霸”们的击掌欢呼声中顺利开始!看着70%以上的亚裔面孔,耳边充斥着韩语、印度语、日语、越南语和中文,我不禁心中暗暗感慨:亚裔真是世界上活得最“卷”的一群人!
第一周,大家都相安无事,十几项科研课题陆续展开!我的女儿每天过着学校、图书馆、公寓三点一线的生活。她似乎比正常上学时更忙了,每天要读大量的学术报告,上网查资料,甚至要用Chat GPT 写代码来帮助提取调研的海量数据......对于我提出带她出游、吃饭、逛街、购物等等活动一概拒绝!她对我说:“我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得很完美漂亮,让所有专家和老师记住我,然后我就有可能获得更高阶的实验和实习机会”,面对这样一个“自卷”的孩子,我这不学无术的老母亲唯有默默支持了。
友谊的错觉与合作的裂痕
时间进入第二周, 开始了分组作业。一天傍晚,到了我去学校接她回来吃晚饭的时候, 但手机上显示,她在刷卡消费,而且Debit Card已经被刷爆了!我立刻打电话追问她在哪里?无人接听......我开始紧张起来, 一边出门开车往学校赶,一边一遍遍拨打她的电话,我手机上有安装定位APP,能看到她的实时定位,应该就在学校附近游荡。我心想,如果到学校还联络不上她, 我就拿着手机定位去寻找她......好在我到达学校停车场时,她也出现了!并乐呵呵地左手拿着奶茶,右手拎着购物袋,很开心地跟我说:“妈妈,我交了新朋友,刚才我和新朋友去逛街了,我们分了论文小组,接下来几周,我们三个人要每天开会并讨论,做大量工作。”
我随口问了一下她新朋友是哪国人?女儿只是含糊地说:“一个男生好像是越南人,他爸爸超厉害,是麻省理工的工程师。另一个是女生,她说她好像来自一个南美XXX小国家,但因为太多人不知道了,解释起来很麻烦,她自己现在就跟别人说她是墨西哥人......” 回到公寓, 我看了看女儿刷爆卡买的衣服, 都是她平时正眼都不会多瞧一眼的杂牌子,而且又丑又暴露...... 好吧!我知道我这傻白甜女儿一定又为了新朋友的建议和审美买了单!这些衣服她顶多在家里穿1-2次就会束之高阁,最后统统捐掉!
几天后,女儿开始抓狂,她跟我抱怨说:“我们小组已经落后了,因为只有我和另外一个男生在做事情,那个女孩每次答应要完成的工作,不是什么也没做,就是说她不会做,要不就是身体不舒服,不能做.....”我立刻开始对她展开了一番要学会理解别人,考虑“团队合作精神”等说教,女儿也点点头,默默去完成那个女孩未做的功课......可还是有点委屈地说:“那女孩有时间跟同住的其他学生去逛街、去玩儿,为什么没时间投入到自己组的项目上来呢?为了实验报告,我每天都熬到凌晨1-2点睡觉,还觉得时间不够,可她晚上十点就说困了要睡觉了......”
一封投诉信,让信任崩塌
两天后的一个中午,女儿带着哭腔给我打电话,说:“出了问题!”大学里学生权益办公室的老师要求家长和她一起参加半小时后的一个视频会议......发生了什么?她长这么大,被学校找家长可是凤毛麟角啊!我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登录了会议链接。天雷滚滚!那个前几天还跟女儿一起逛街、一起喝奶茶,同组做调研的女孩,居然写邮件给学校告我女儿“种族歧视”!总结下来“歧视”的事件有三点:1、我女儿说她是墨西哥人;2、我女儿随手画了一张她的肖像,并把她皮肤涂黑了;3、女儿在跟朋友嘲笑讨论LGBTQ(女儿解释说,她自己说她是墨西哥人啊;我当时画她是因为确实觉得她皮肤比较黑,但她显得不高兴,我立刻道歉了,而且她也笑着接受道歉了,并且这事已经过去快一周了,怎么现在跳出来告老师?至于嘲笑LGBTQ「注:男女同性恋及双性恋者或性少数群体」,那是我在跟好友手机互发短信讨论一个抖音视频,被那女孩偷看了....难道私人信息被偷窥也可以做为告状证据?)学校老师说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话,什么学校禁止任何学生肤色讨论、学校对种族、性别取向歧视等事件绝不姑息,如果被告学生不向当事人道歉,将会被踢出项目组巴拉巴拉......在视频会议中,女儿已经开始崩溃大哭,并不停地道歉......只有我知道她为了完成小组科研课题,追进度熬夜到凌晨,为了维系所谓的“团队合作”,她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不公、委屈、愤怒、不解的情绪一股脑儿袭来,英文并非我的母语,应付日常生活尚可,但涉及到众多专业术语就只能结结巴巴解释个大概了!首先,我认为整个事件就是“Teenager Joke(青少年之间开的玩笑)”, 没有涉及到任何种族歧视的字眼或词汇(说墨西哥人算种族歧视?),其次我不希望这件事影响到女儿参加夏校的项目整体进度......目前工程已经过半,再换组或换人都不现实了。一场视频会议开了将近一个半小时,面对制度化的“零容忍”,我能做的极为有限。一位努力承担项目、性格温和的华裔学生,就这样被推到了“审判席”。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尽快结束会议,奔向学校,找到女儿!
骄阳下,我看到了她闷闷不乐的身影向我走来,一进车里她又止不住地开始大哭......我们的大致对话如下:
“你们不是一组的吗?究竟什么问题导致她要告你?”
“我一直在催她做东西,可是她啥也不做,还总找理由推脱,我可能说了她懒惰的字眼......”
“从现在开始,你就当她是空气,你们组就两个人在完成课题研究”
“我不可以当她是空气,她不做,我们组项目一定完成不好,而且就算我们两个人完成了整个研究报告,老师只会认为是三个人共同完成的,凭什么她啥都不做,还能得到这样的成绩?”
“你如果继续要求她,她大概率还是不会做,但可能你真的会被她找新的理由告状,并且你会被踢出项目组!”
“她也知道,大部分工作都是我在做啊,把我踢出去,难道她能完成什么吗?她来自一个很烂的高中,她跟我说她们学校都没几个人考AP,因为她考了,就算那个高中的“特优生”了,所以学校承担所有费用推荐她来参加这个项目「注:此暑期夏校,每个学生的费用接近9千刀....」她反正没自己花钱,无所谓拿不拿好成绩,可是我花了这么多钱,我要拿好成绩,我还要靠这个去参加明年更高层级的项目啊”
“我明白了, 她应该用这种方式让你对她敬而远之,不要再向她提要求!然后她可以混到你们完成项目成果,一样拿成绩!以后别让她做什么东西了, 除了项目上的沟通, 多一个字都不要跟她说话!”
“凭什么她可以随便发邮件给学校告我?我真的没有歧视她啊!凭什么我就不能申辩而要道歉?每次她答应会做的调研和测试,几个小时后又冒出各种理由做不了!甚至她做了,但只做了一点点,而且全是错的!我要全部重来......我真的不要跟她在一组了,她在不断地拖我们后腿啊”
听完女儿的这些话, 我心里一万匹“草泥马”开始奔腾!这就是被民主党和“白左”们关怀备至的庇护、平权、移民政策浇灌出来的“怪胎”人群!他们取得合法身份手握选票后:住房免费、医疗免费、上学免费、甚至所有考试、学校培训、夏令营等统统免费!还有各种政府补贴金、营养食品劵、食物银行让这些人不用工作也可以衣食无忧!花着纳税人的钱,坐享其成。只要选举投票时支持给他们这些福利的政党就行了!如果有人敢冒犯或让他们感觉到不爽,“歧视”的帽子立刻奉上!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未来,在万千美高学生,尤其是亚裔学生申请大学和藤校时,“种族平权政策”依然会照顾到这群人,而将真正努力、优秀的亚裔学生拒之门外!可是,善良和博爱浇灌出来的是“苦难里希望之花”吗?为什么我只看到了狭隘和奸猾?
愤怒与无奈交织的夜晚
到了晚上,女儿项目组的负责老师又开了一次视频会议,还是重提“种族歧视”绝不姑息,当事人必须道歉!而且希望三人小组要将所有精力放在项目报告上,不要有不和谐的事件再发生......看来,学校也不想惹麻烦,简单粗暴让“傻白甜”道歉了事!项目导师的后续会议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只是重复强调“要和谐”。于是一切归于沉寂,那个女孩依旧“在组”,但女儿早已把她看作“空气”。
这让我联想到现在美国好莱坞拍摄的各种大片或Netflix、HBO拍摄的美剧,为了“政治正确”几乎每一部都要有黑人出镜,要有“正能量同性恋”桥段出现,甚至迪士尼最新重拍的真人版《白雪公主》主角都变成了拉丁裔出演,导致上映后市场嘘声一片,喜提票房“滑铁卢”。
我对女儿说:“从今天开始,你就当你的项目组里混进了一块‘石头’,你一定要小心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离‘石头’远一点,别被石头砸到你的脚!而且,要忍辱负重背着这块‘石头’完成所有的项目工作!你唯有努力做好你的研究论文,用成绩来说话。熬过去,你就通过了上帝给你安排的人生两项考试,一个是IQ(智商),另一个是EQ(情商)。你的强大,不在于辩解,而是能够坦然地面对那些不公平。”
女儿对我说:“我以前并没有歧视任何人,但我现在真的变成了一个种族歧视的人,我真的开始歧视他们了”
尾声:成长的代价,教会我们看见世界的多面性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可当“政治正确”成为不容质疑的铁律,我们是否也牺牲了对真实的理解?如今的美国社会,处处讲求“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越来越多反常的现象。甚至被人当作武器来运用!我女儿的经历只是一个小小缩影。在“种族平权”与“政治正确”的口号下,我们必须问问自己:真正的公平与包容,是否已悄悄走远?
我希望她在这段经历后,不是变得愤世嫉俗,而是学会理解社会的复杂与多面,在未来的成长中更加从容。而我,也希望更多人能读到这样的故事,并重新思考:如何在教育中给予孩子真正的指引与守护。
作者:Ki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