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华侨中的第一位百万富翁,檀香山华人世界的缔造者。早在19世纪70年代,当时任旧金山《联合报》记者的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曾多次采访陈芳和他的种植园。美国着名作家杰克·伦敦于1909年出版的《南海故事》中,有一篇就是陈芳传奇。1953年,美国着名作家克莱丽丝·B·泰勒在《夏威夷时报》上连载了《陈芳家族故事》。1963年,由美国剧作家陈芳后裔伊顿·莫根所写的以陈芳故事为主题的大型音乐剧《十三个女儿》在纽约百老汇上演,轰动一时。1994年,历史学家鲍勃·戴在收集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出版了《陈芳传》。  
  中西合壁的神奇大院
  离牌坊不远,几幢布局严谨丶气势恢宏的大屋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大屋是陈芳1890年叶落归根后为自己和孩子们修建的。初看上去,这些大屋似乎是传统的中国风格,可细细看来,却在细节处渗透着西方的元素。
  走进第一座大屋,只觉得屋子连着屋子,屋檐如传统的岭南房屋,有各种各样花纹的彩色灰塑;室内的房门和窗户上,则镶嵌着鲜艳的彩色玻璃,一如我们长堤风貌街一带窗户上的玻璃。走到一个小方厅前,抬头一看,发现不是传统的尖顶,而是平顶,还有着角线。更大的吃惊是,屋后居然是两个长方形的舞厅,地面上铺着光滑的母云石地板,廊柱是纯西方的风格。
  陈芳故居现存建筑面积2495平方米,占地面积5742平方米。他的孩子们的大屋也各具特色,其中有一间外表很中国,而内在却有着盘旋的水泥楼梯。最后一幢大屋现在已仅存地基,那是陈芳为长子陈龙修建的。这座大屋的颓倒颇具宿命色彩,恰如它早逝的主人。
  叱咤海外的风云人物
  檀香山,现在的夏威夷群岛,这个1894年蕴酿了中国第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地方,在更早一些时候,成就了陈芳的传奇人生。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某天清晨,24岁的陈芳随伯父远涉夏威夷群岛。
  陈芳和伯父先在夏威夷开了一间商铺,引起了夏威夷土着人和白人的热烈抢购,陈芳就这样赚取了他的第一桶金。陈芳事业的第二次腾飞是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趁南方切断北方蔗糖供应之机,陈芳大量倾销蔗糖到北方,赚得盆满钵满。稍后他又收购了着名的泼可比农场一半的股份,进行甘蔗生产,事业由此飞黄腾达。至1880年,陈芳个人资产已超过百万美元,在当地华侨中名列第一位,被誉为“商界王子”。
  陈芳的传奇不仅仅表现在他的经营手段,更表现在他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上。1857年,陈芳迎娶夏威夷皇族小姐朱丽亚为妻,并因此进入夏威夷贵族阶层,被选举担任夏威夷王国国会议员。1880年,被大清光绪皇帝任命为中国第一任驻夏威夷商董,1881年在陈芳的努力下,中夏建立外交关系,陈芳被命为领事,官及二品。
  回归香山落叶归根
  在陈芳故居的一间大屋中,陈列着陈芳夏威夷妻子朱丽亚和他们的12个女儿的照片。12个女儿,一个个貌美如花,可以想象得到陈芳在夏威夷的幸福生活。
  在共同生活的30余年中,陈芳和朱丽亚共育有16个孩子,除了12个女儿,还有4个男孩,夫妻恩爱可见一斑。
  陈芳对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也与众不同。大儿子陈龙是结发妻子李杏所生,二儿子陈席儒是朱丽亚所生。大儿子在家乡长到10岁时,他毅然把陈龙接到檀香山来接受西式教育,同时把仅有3岁的小唐尼(陈席儒)送回香山,接受私塾教育。
  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在异国他乡发展得不错,陈芳骨子里却是百分百的儒家思想,所以,陈芳最终选择了叶落归根。
  在美国排华浪潮波及到夏威夷时,夏威夷已经不是华人的天堂,而且,深得陈芳喜爱的陈龙的早逝,使一生经历无数风浪而谈笑风生的64岁的他,万念俱灰,下定了回归香山的决心。
  朱丽亚的根在夏威夷,他们的16个孩子生长在夏威夷,除了二儿子陈席儒愿意和他一起回国外,其余的孩子们都愿意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经历了断人心肠的离别,1889年10月,告别了朱丽亚和孩子们,陈芳带着陈席儒和陈龙留下的一双儿女,离开了檀香山。从此,他再也没有到过檀香山,他对朱丽亚及子女的思念也将持续终生。

难以估量的民族推力
  65岁那年,陈芳回到了阔别41年的家乡,也回到了结发妻子李杏的身边。他决心起个大宅子,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陈芳故居,也有了处处流露的渗透入骨的夏威夷情结。
  陈芳同时倾力于建设家乡。他买回来两部柴油发电机供全村照明使用,它们一直使用到抗战前夕;他从澳门买回水管,用水管把山泉水引到村子里过滤成自来水让乡亲们饮用;他修筑了道路,从村口一直通到澳门海关……民国初期,香山县的报纸曾以《陈芳仔复兴黄茅斜》为题,歌颂了陈芳这一段造福乡里的美德。
  1906年,81岁的陈芳离开了人世,辞世前他要求将墓碑朝着檀香山的方向。
  “他一手缔造的檀香山华人世界,带给我们民族多少推力,实在是难以估量。”《华侨第一位百万富翁:陈芳》的作者刘云德丶徐伟在书中说。
  记者探访
  2008年7月的一天,骄阳似火,我们采访组的大巴在珠海陈芳故居外梅溪牌坊侧停下,从车中出来,记者有一丝愕然——
  在一个空旷的半圆形的广场上,在中国文化中,颇具象征意义的牌坊居然以“群”的形式出现——面前的三座牌坊,虽然最右边的一座仅余基石,但与另外两座紧紧地并在一起,更像浑然一体的雕塑。
  “中间的一座建于1886年,即光绪十二年,陈芳赠白银三千两,救济珠海水灾的灾民,光绪皇帝赐建‘急公好义’石牌坊一座,以示褒奖。”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吴艳告诉我们:“左边的一座‘乐善好施’牌坊建于1891年,是陈芳以长孙陈永安名义为纪念陈龙请朝廷赐建的。右边的一座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拉倒了,现已无法考证受赐人,据说红卫兵要拉倒另外两座牌坊时,梅溪村的村民都坐在牌坊下,红卫兵才罢手。”
  在这群牌坊的北面,是一片深远的“大宅门”,我们就这样走进陈芳一手缔造的神话般的家园——
  专家点评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学系教授
  刘云德
  陈芳推动珠三角向海外移民
  陈芳首先是个人成功的典范。他是我们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华侨中的百万富翁。陈芳1849年到海外,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我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的冲突中处于国家危难丶民族存亡的非常时期。他以个人之力创英雄业绩,真令人折服,感人至深。
  其次,陈芳的个人人格很突出。弱国无外交,当时的清朝在世界格局中全无地位可言,他以个人之力,在夏威夷和列强的斗争之间为华人争得一席之地,是个人人格的典范。
  再者,陈芳是爱国华侨的典范。他一生的经历中贯穿着爱国爱乡的情感。他和外国太太生的儿子三岁时就被送回中国读四书五经,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对国家对民族的焦虑使他不断地为家乡做好事,清朝给他的家族赐立了四座牌坊。当19世纪末美国排华浪潮涌起的时候,他又毅然回国,造福乡里。
  陈芳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典范。他的外国妻子朱丽亚有美国血统,他把中国的文化带到西方,又把西方文化带回中国,他在美国的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值得提起的是,陈芳对整个珠三角移民海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陈芳到达夏威夷的时候,正是美国丶夏威夷大量需要劳工的时候,陈芳是当时夏威夷移民委员会中唯一的华人委员,他自己有专门的船可以往来运送华工。由他组织到海外的华工大多来自珠海丶香山及江门。截至1880年,夏威夷的华人已多达2万多人,占夏威夷总人口的比例超过30%,这与陈芳在夏威夷开创的“糖业王国”是分不开的。同时,陈芳在保护华人移民权利方面也做了很多事情。(文/王亚方,图/周华东)